本文摘自《出没风波里》 作者:叶永烈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在我的想象之中,耿金章必定是个五大三粗、浓眉阔嘴的人物。不料,一见面,他一头皓发,老干部模样,说起话来常常夹杂着拉长了的“啊”,如同在那里从容不迫地作报告。
耿金章,上海“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他的回忆,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刻画了张春桥和王洪文的形象--当年,他是张春桥和王洪文的“死对头”。
自然,先要向今日的年轻读者简略介绍一下耿金章其人。耿金章原名耿玉章,山东曹州人氏。五岁时死去父亲,八岁时死去母亲,贫穷的他没念过书,在地主家干活,也曾要过饭。后来,为了糊口,成为国民党军队上等兵。在济南战役中被俘,随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士升为副排长,194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57年复员到上海,在中泥造纸厂当打浆工。1964年提为副工长。
连耿金章自己都未曾想到,他会一跃成为上海工人的造反领袖,与王洪文旗鼓相当。他告诉我,在安亭,他还不过是“工总司”中的普通一兵。那时,王洪文已经是“工总司”的司令了。当王洪文带领一批造反队员跟随张春桥回上海的时候,耿金章跟随那批坚持继续北上的造反队员走了。这是一支乱哄哄、由许多工厂的工人组成的队伍,没有领袖人物,简直是一帮乌合之众。到了昆山,队伍进行整顿,一致要求推举新的领导人。这时,有人喊:“谁是共产党员,站出来!”在造反队员中,共产党员极少。喊了几遍,无人答应。这时,耿金章站了起来,自报“家门”--贫农出身,复员军人,1949年人党……他竟当场被推举为这支队伍的“队长”!
他带领队伍到了苏州。当张春桥赶来与他谈判时,听说他是党员,特地记下了他的名字。虽说他文化粗浅,但是,多年的部队生活,却使他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在与张春桥、韩哲一、曹荻秋签约后,耿金章带领队伍回上海。照理,这支队伍到了上海,各自回厂,也就解散了。耿金章却把队伍拉到红都剧场,居然拉起一个新的山头,名曰“北上返沪第二兵团”,简称“二兵团”,自任“二兵团”的司令。这个“二兵团”后来竟发展到五六十万之众,耿司令成为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造反司令”。
名义上,“二兵团”乃“工总司”下属的一个“兵团”,而耿金章是个爱闹独立性的人,他的“二兵团”与王洪文的“总部”相抗衡。“二兵团”的势力,曾一度比“总部”还大!耿金章与王洪文唱“对台戏”,闹了起来。王洪文要把耿金章从“工总司”中开除,散发《耿金章是赫鲁晓夫式的个人野心家》的传单,开列了耿金章闹“分裂”的一系列“罪行”。
他们的对立,引起张春桥的注意。一天,耿金章应约来到康平路,他从一扇小门进去,经过警卫的查问,张春桥的妻子领着耿金章走进一间小客厅。坐在沙发上,一身军装的张春桥约耿金章谈话:“‘工总司’的领导核心中,就你和老王是党员。你们俩团结了,‘工总司’就团结。你们俩分裂了,‘工总司’就分裂。希望你站在党的立场上,不要站在小团体的立场上。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工总司’的团结。分裂只会有利于‘走资派’……”
张春桥召见耿金章,为的是希望耿金章与王洪文团结。可是,暗地里张春桥和王洪文把耿金章撇在一边。特别使耿金章恼火的是,张春桥几度劝他解散“二兵团”。张春桥密谋在上海夺权,他所依靠的是王洪文的“工总司”,而把耿金章的“二兵团”排除在外。
耿金章并非等闲之辈。
1967年1月15日凌晨3时半,“二兵团”和上海市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即“红三司”)等两三百人突袭康平路,夺走了上海市委大印,发布三项通令:一、接管上海市委、市人委;二、任命张春桥为上海新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姚文元为新市委第二书记兼副市长;三、勒令原市委、市人委所有机关干部回原岗位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