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楼女子(资料图)
本文摘自《书屋》2005年第9期,作者:乐云,原题:《古代青楼为何开在考场对门》
古代的妓院招待的多是读书人,时称“士子”。当时的“士子”地位很高,人数也少,他们口袋里揣着银子与诗稿。对妓院的老板来说,有银子的就是大爷,而对青楼的妓女来说,她们多数是文学爱好者,因而面对满腹诗文、锦绣文章的才子,便不时秋波暗送,做做佳人会才子的美梦……
古代士子与青楼有不解之缘
旧时的考场叫贡院,尤以人才辈出的江南贡院为最。明、清时代的江南贡院,相当于3个北京的故宫大,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科举时代共产生过800多名状元,而半数以上都出自这个考场。众多历史名人如唐伯虎、郑板桥、李鸿章等,更是由江南贡院走上历史舞台的。
在考生眼里,贡院是他们通往富贵功名的必由之路,因而,每当开科取士之年,自然引得四方士子纷至沓来。既然考生云集,他们的吃住玩乐都要有人照应,这便给商人发财提供了机会,许多青楼、酒楼、茶馆应运而生,贡院边上的秦淮河,也因为这些设施而变得妩媚动人,形成“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的一派繁华景象。
中国的士子与青楼有不解之缘,从古至今,关于才子与佳人的风流韵事便经久不息。唐代士子高中进士后,向钟情的妓女写情诗、炫耀才华,在当时是一件雅事。即使科考失意,士子们无奈之下,“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此时,醇酒佳人,又成为减轻他们落榜痛苦的安慰剂。但到了明代,在朱元璋的铁腕政策下,士子与青楼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
洪武初年,朱元璋建都金陵,在秦淮河畔设置妓院,称大院。朱元璋亲自为大院题写对联,作嫖娼的动员报告。他的上联是:“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话”。下联是:“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复多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
朱元璋劝嫖的对象是“商贾之士”这样的大款,美其名曰为国家增加税收。只不过皇帝的好意,商人并不领情,反倒是引得一帮官员文人趋之若鹜,以致每天下朝之后,文武百官第一件事就是到青楼报到,形成一片百官争嫖的“壮观”景象。如此一来,官员每天的公务变成了谈嫖论经,哪还有心思放在政事上?一向勤政的朱元璋自然非常不满,为此下达了严厉的法令“凡官吏宿娼者,杖六十,媒合人减一等,若官员子孙宿娼者罪亦如之。”
这样的法令不可谓不严,但依然挡不住百官向青楼前赴后继的勇气,朱皇帝无奈之下,国家税收也不要了,下令撤销国营妓院,希望就此将官员士子嫖妓的恶习压制下去。然而结果却令朱皇帝大失所望,国营妓院停办后,私营妓院却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秦淮风月一时呈欣欣向荣之势。
古代士子力捧青楼三大原因
秦淮风月之所以兴盛,当然与士子们的大力捧场有关,而士子们捧场的原因大致有三:
首先,青楼为士子紧张的考试生活提供了一个舒缓的空间。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机制,有些甚至有人身侮辱的味道。因而考场3天,对士子们来说不啻于蹲3天地狱,因而放榜之日,他们如释重负,如获重生,到青楼潇洒便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
其次,寻找爱情与知音是他们涉足青楼的另外一个原因。古代士子出门在外,少则半年,多则数年,须忍受青灯墨卷与孤独寂寞,故而特别希望遭逢“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遇,他们的这种理想只有在青楼实现。此外,由于远离家庭,又没有家族的“监督”,不用担心给列祖列宗蒙羞,所以出门在外的士子不用承担太多的道德负担。
此外,青楼也为士子们交朋结友、切磋诗文提供了绝佳的“宴游之所”。“士子”应试之余,诗文酬酢,交朋结友,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虽然士子间贫富有别,但丝毫不会隔断他们成为朋友的愿望,因为对士子来说,学问文章往往是衡量他们高低的主要标志。一个腰缠万贯的公子,如果胸无点墨,也会成为青楼小姐嘲弄的对象;而一个学富五车的穷书生,一样可以凭他高雅的谈吐赢得佳人的芳心。
进入青楼的士子,最大的愿望是考场与欢场两不误。然而对读书人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却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古代的读书人,平生最大的愿望莫过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由于沉溺欢场,导致考场失意者,比比皆是。
据俞樾《右台仙馆笔记》记载,咸丰乙卯科浙江乡试,头场有个绍兴书生,在考卷上大书一首七绝:“绣鞋踏遍几回寻,相会当年未了因。记否红栏明月夜,楼头偷占一枝春。”旁人问他为何写这等“淫词艳句”,他只是摇头不言。该书生其他3科考试都回答得很好,只因为这一门写了淫词艳句,违反了考试规则,故没有被取中。同考的士子都为他惋惜,认为可能是在温柔乡里呆得太久,故而考试时都在做春梦吧。
青楼确实是个迷魂荡志的地方,更何况是青楼中的极品——秦淮青楼呢?对读书人来说,眼前佳人们花团锦簇,顾盼生情,一个个潘郎曹郎地叫着,让他们充分享受到“顾客即上帝”的待遇,自然有“今日之乐,不减王公”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