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慈禧
文章摘自《慈禧与恭亲王》作者:马东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风云变幻的危迫形势、性命攸关的诡秘人事,终于让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密切地联系起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宫廷政变,从而把这两个非常人物推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这段云谲波诡的历史,给文学创作以无限想像的空间:可以写他(她)们的生死离合,写他(她)们情与政的交与争。没有确切证明的历史,正好是文学创作的机会;事实确凿了,恰恰限制创作。
我们的历史作品,要的是确凿的历史证据。因此,便有了许多写出信史的困难。解决历史疑案,才是史学作品的任务。
发生政变前,是关于咸丰回銮的争执;争执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派别集团,发生明与暗的争斗。
条约签订了,联军撤走了,奕䜣基本上完成了办理"和局"的任务。为了卸责息肩,奕䜣马上恳请皇帝回京,主持大局。他与文祥、桂良、胜保联衔于九月二十六日(11月8日)上奏,为了京内人心的安定和大局的维持,请求早定回銮日期,离开塞外苦寒之地。但咸丰对这个奏折却诛批道:"览奏具见悃忱,惟此时尚早,况胜保带兵大员,抚局亦不应干涉。"《第二次鸦片战争》丛刊五,第225~256页。不但不接受请求,还指责胜保不该与奕䜣等联衔请求。
奕䜣忌请回銮,早卸责担。在上述批示尚未到达时,又与留京全体大臣集体上奏,请求回銮;随后又单独以御弟的身份,委婉地请求兄长还京。前折仍强调还京以定人心和塞外气候恶劣;后折则说明英法等外人和军队已撤去,即使回京,也不会再有争端和麻烦《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七册,总第2583页、2588页。。
但是,奕䜣等到的回音却是严厉的批驳,而且明谕今年不在回銮,"俟明年二三月间,察看夷人如何举动,再行酌量办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七册,总第2555页。
两方面争论的焦点,是如果皇帝回京,夷人还会再来纠缠。从而指责奕䜣没能彻底回绝英法方面要求向中国皇帝亲递国书的要求,甚至无理责难奕䜣,作为皇帝的弟弟,也不该在互换《天津条约》和签订《北京条约》时亲见洋人。朱批还谕命:"本年回銮之举,该王大臣等不准再行渎请。"表示今年不再回銮,决心已下,不准再来聒噪。
这么一来,在热河和京师便很快形成了两个政治集团。一个是热河的扈从大臣集团,他们是载垣、端华等诸王勋戚、满协办大臣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翰林院讲官许彭寿等。以肃顺等人为首,他们企图挟持奕,偏安热河,建立另一个政治中心,抛弃奕䜣等留京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