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冬的寒风中,位于南京城东南郊的大校场飞机场的停机坪上,静静地停放着几十架庞大的美制B-24轰炸机。
夜色朦胧中,几个黑影在机群中晃动。不一会儿,随着一阵飞机引擎的轰鸣声,一架轰炸机呼啸而起,在古城上空作低空盘旋。
在充满紧张气氛的机舱内,一位年轻的国民党空军飞行员,在黑暗中搜索着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心脏---总统府,几分钟后,他一声令下,投弹的按钮被按动了……
准备起义
1948年7月下旬的一天下午,烈日炎炎下的上海。
年轻的国民党空军中尉飞行员俞勃悠闲地走进虹口公园。
在一张长条椅前,他停住脚步,警觉地注视了一下四周,见没有异常情况,便坐了下来。
俞勃是驻扎在上海大校场机场的国民党空军第八飞行大队的飞行员。1944年秋,刚刚高中毕业的他,满怀一腔爱国热情,为“投笔从戎,参加大反攻”的口号所激励,在大后方报考了国民党的空军航校。不久,按照中美两国政府的协议,他和一批青年远涉重洋,到美国航校学习飞行。两年后,学习成绩优秀、飞行技术精湛的他,毕业回国。
此时抗战已经胜利,但国民党政府不顾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善良愿望,悍然撕毁政协决议和国共两党签订的停战协定,出动大军向解放区进攻,企图一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武装。俞勃和其他国民党空军飞行员一起,被拖入了内战的泥潭。
山河依旧,面目全非,俞勃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当初他中断学业,投笔从戎,为的是保卫祖国,打败日本侵略者,想不到最终却把炸弹扔在自己同胞的头上。这种令人痛苦的结局,促使他迫切地重新选择自己的出路。于是,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军官一起,摸索起改变命运的办法。他们时常一起讨论时政,交流各自掌握的信息。在秘密地传阅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黄炎培所著的《延安归来》等书刊后,他们了解到同国民党统治区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解放区的真实情况,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他们在黑暗中见到了一线光明。在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撤离南京后不久,俞勃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建立了联系。
由远而近的脚步声,打断了俞勃的沉思,他扭头一看,只见一位30多岁的空军军官,正向他走来。
来人叫林建神,瘦瘦的中等个,戴一副金丝边眼镜,一身戎装并没能掩盖住他身上的文人气质。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空军南京第四医院的上尉军医,实际上却是中共南京地下市委的一名情报人员,是俞勃和党组织之间的联系人。几天前,俞勃和林建神会面时,俞勃提出了夺取飞机起义的计划。林建神连夜赶回南京,向中共南京地下市委作了汇报,现在,他带着党组织的指示,又来到上海。
在一条僻静的林荫小道上,林建神和俞勃边走边谈。
“现在战争形势的发展,对国民党越来越不利,我军已开始了战略反攻。党组织研究了你的意见,认为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
俞勃兴奋地说:“那太好了。老是让我们隐蔽下去,可把我憋坏了。”
“你现在手中掌握多少人?”
“……大概有十二三个吧。他们都对国民党打内战不满,愿意到解放区去。”
“起义方案有两个,一是在飞行途中驾机飞向解放区;二是在机场夺取飞机飞向解放区。你看哪一个方案比较可行?”
俞勃思考片刻,说:“空中起义恐怕不行,B-24轰炸机要五六个人操纵,到时很难保证都是自己人。还是在机场夺机比较保险,我们十几个人,一下可夺去三四架飞机。等指挥塔反应过来派飞机来追,起码要过20分钟。有这20分钟,我们早飞得没影了。”
火球般的太阳,慢慢地向西移去。他们两人小声地商量着起义的每一个细节,包括飞机同解放区机场的联系方法和信号,决定由俞勃负责实施这次代号为“浦江计划”的起义。
当天晚上,俞勃就把“浦江计划”向几位起义骨干作了传达。起义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秘密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