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推行新政,引起蒙古、色目贵族中保守派的不满。至治三年(1323)八月,英宗自上都南还大都,途中驻跸于南坡。御史大夫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贴木儿等趁英宗熟睡之机,以阿速卫兵为外应,发动政变,刺杀英宗和拜住,此即“南坡政变”。 九月,被铁失一伙选作拥立对象的也孙铁木儿即帝位于龙居河,诏改次年(1324)为泰定元年(史称他为泰定帝),擒杀了南坡之变的元凶。泰定帝在位五年(1323~1328),共使用泰定(1324~1328)、致和(1328)两个年号,这一时期也是元朝由下坡路走向分崩离析的转折时期。1328年,泰定帝病死。其子阿速吉八即位于上都,改元天顺,史称天顺帝。同时,留守大都的燕铁木儿发动政变,立武宗之子图帖睦尔为帝,改元天历,是为文宗。之后,两都之争由此展开。十月,上都陷落,天顺帝被俘。文虽取得了两都之争的胜利,但一直担心自己的兄长和世[王束](其时在西北拥有重兵),遂让位给他。天历二年(1329)正月,和世[王束]即位于和林,是为明宗。八月,明宗暴毙于王忽察都之地(被文宗和燕铁木儿毒死)。九月,文宗再即帝位。之后,他又做了近4年皇帝,于1332年病逝于上都,因其后悔毒死明宗,遗诏传位于明宗之子。十月,年仅7岁的明宗次子懿璘质班即帝位,是为宁宗,但在位43天就去世,是元朝诸帝中最为短命的皇帝。这样,在10年中(1323~1332),元朝前后更换了5个皇帝。宁宗死后,元王朝开始步入其统治的晚期。
《元朝名臣事略》 苏天爵(1294~1352),字伯修,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人称滋溪先生,是一个学问深、见识广的史学家、诗人、文学家和文献整理者。
他撰写的《元朝名臣事略》共15卷,是一部关于元朝前期、中期的人物传记,大约撰成于元文宗年间。收录了元初至仁宗时期从太师诸王以下文武大臣共47人入传,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的次序加以编写,多根据各人的墓碑、墓志、行状、家传或一些可信的杂书来撰述,凡引用的材料均标明了出处以表明其可信度。全书从穆呼哩(即木华称)开始,到刘因结束,秩序井然,线索分明,生动地反映出了传记人物神采各异、事功卓越的风貌。后人曾评价它“不失为信史”,说明了这部史书的突出成就。
元代壁画的杰作——永乐宫壁画
元朝的蒙古统治者看到道教在汉族中的影响而极力提倡,这成为元代道教绘画得以复兴的条件,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宗教壁画。现尚遗存的永乐宫道教壁画是元代壁画的杰作,大约绘成于14世纪早中期。永乐宫又叫纯阳宫,宫址原在山西永济县永乐镇,今已迁移至山西芮城县。壁面主要绘在宫内龙虎殿(又称无极门)、三清殿(又称无极殿)、纯阳殿(俗称吕祖殿)、重阳殿(也称七真殿)内。画的内容是神荼、郁垒、神吏、神将等像,人物横眉怒目,甲胄森严,手持剑戟等器,威风凛然,颇有气魄。三清殿殿内壁画高4.26米,全长94.68米,壁画总面积达403.33平方米。壁画的主体部分是《朝元图》,系洛阳名匠马君祥长男马七待诏和门生王秀夫等人所绘,完工于泰定二年(1325)。内容以8位着帝、后装束的立像为中心的290来个神祇朝谒元始天尊的盛大场面。整个场面,由人物的不同事表情、动作而相互沟通,组合紧密而不局促,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群体。画面以紧劲圆浑的线条勾勒,轻重顿挫,变化丰富,具很强的装饰性,其他殿壁画风格近似,均采用连环形式,寓众多内容于一壁,是研究宋、元社会风俗的丰富资料。永乐宫壁画的技法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宗教人物画的传统,画相端庄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绚华明丽,是元代美术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