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在中国南部江西宁冈县砻市这个偏僻的山区小镇上,发生了一起惊天动地的重大历史事件——朱毛会师(亦称砻市会师、井冈山会师)。越过风云激荡的历史时空,“朱毛会师”这一特别用语,一直成为崇高的、充满含金量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光辉名词,闪现在官方和民间的政治生活与日常语汇中。虽然“文革”时期她曾一度被蒙上阴影,但拂去阴霾,她又以更加闪光、亮丽的身姿出现在世人面前。
今天,在纪念“朱毛会师”八十周年的时光里,回顾和审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人们应如何以新的视野评价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呢?本文将对此问题作一解读,商于学界同仁。
朱毛会师的伟大壮举,举起了中国革命低潮中一面坚持斗争、鲜艳夺目的大旗
1927年春夏之交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政变、“七一五”分共后,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跌入谷底。从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大江南北被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竟达31万余人,正如《布尔什维克》所指出的,那时“中国要算是全世界最悲惨的白色恐怖的国家”。
大革命失败的阴霾笼罩,大屠杀的腥风血雨,使得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中国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然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战友的尸体中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着。
在继续战斗的共产党人群体中,有两个伟人。他们高举革命旗帜,历尽艰难困苦,意志坚定地带领着两支起义后失败的队伍,向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界涌动、汇聚,随后快速发展壮大。这两个伟人,就是毛泽东、朱德。
毛泽东是党的八七会议后第一个上山下乡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他在革命低潮的危难中受中央委托,以中央特派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全权领导湘赣边秋收暴动;暴动受挫后又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引兵井冈,点燃了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烽火,成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
朱德在南昌起义主力潮汕失败后,撤守三河坝,带领南昌起义余部游击闽粤赣边境,在陈毅协助下,经过“赣南三整”后,领导发动了湖南暴动;暴动受挫后又带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向井冈山挺进,成为巩固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又一位重要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