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一位作家朋友因患严重的神经衰弱,不得不搁笔休养。他为此深感苦恼,作家不动笔,岂不失业?我说,笔可拿,看你如何拿。作家者,坐家也。你天天坐着笔耕不辍,夜夜至凌晨,甚至通宵达旦,如此用脑,不病才怪呢!他大睁两眼,你不是说“脑子越用越灵”吗?而我咋会适得其反呢?
看来,我的这位书呆子朋友将这句话理解反了。也难怪,他可妙笔生花写出动人的华章,但隔行如隔山,对于养生之道医学之理还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于是,我便为他作了解释。
世上万事万物无不具有两重性,用脑也如此。说脑子越用越灵,一点不假。我国学者曾对秦汉至新中国成立前长达两千多年中的3088位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寿命进行了统计,结果得出他们的平均寿命是65.18岁。要知道,1949年前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才35岁,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脑力劳动者可长寿。但脑力劳动是一种巨大的“静”中消耗,人脑的重量只占体重的2%,但要消耗掉人体吸入氧气总量的25%,用脑时可达32%。在消耗能量上也颇惊人,人体总能量的20%被大脑“吃”了去,其中85%以上是葡萄糖,在用脑时,每小时要消耗400~500毫克葡萄糖,正常情况下,连续用脑30分钟,血糖是每100毫升120毫克,血糖血氧供应充分,则脑细胞活跃,思维敏捷,反应快,记忆力强,常会茅塞顿开,灵感飞来。如果连续用脑两小时,而中间不再进食东西。血糖浓度会降至每百毫升60毫克,葡萄糖不足,脑细胞因“饥饿”而消极怠工,大脑开始反应迟钝。如继续下去,超过3个多小时,血糖浓度降到每百毫升50毫克,加上坐着不动,肺通气量减少,血氧也相对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和能量,“饿”得昏昏沉沉,就会出现头昏脑胀、头痛发晕等现象。要是不改变这种用脑陋习,长期用脑过度,大脑不堪重负,兴奋与抑制的生物节律发生紊乱,人咋不病呢!中外许多著名学者、知识分子英年早逝,与此不无关系。
那么,如何用脑才科学呢?
首先要注意“适度”二字。一般工作或学习一小时要休息十几分钟,可闭目养神,听听轻音乐,或到室外活动身体,让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这样易于消除大脑疲劳,以利再战。
其次要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研究表明,人在安静时每分钟血液周流全身4-5次,而运动时全身肌肉和各脏器的毛细血管大幅度地开放参与血液循环,每分钟可使血液周流全身7次。因此,每天要抽时间进行有氧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肺活量,使机体获得充足的新鲜氧气,满足脑细胞对血氧的需求,从而使人精力充沛,也远离了病痛的侵扰。
这便是生命在于脑体交替运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