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即人们所说的“中风”,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我国现有患卒中人口约700万,其中超过80%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每年新发卒中病例150~200万,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近日,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指导下,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指南协作组将在2月颁布《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和《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两份指南对卒中患者的诊治和防复发给出建设性指导,帮助广大的临床医生规范诊疗流程,加强人们对卒中的重视,降低其危害。
●重视卒中发病症状
争取救治时间
患者发病后到医院的时间将直接影响抢救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后期康复,有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生以后到医院的时间明显长于国外,主要原因就是大众识别脑卒中和紧急处理方面的知识不足。《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特别提出“在院前处理应注意尽量减少时间延误,进行急诊处理和必要的检查时都不应延误治疗”,以尽量争取抢救时间。如何根据患者症状识别脑卒中,指南给出了明确的推荐意见供医生参考,同时还给出了急性脑卒中急诊诊治的规范流程。患者的急诊诊断和处理至关重要,正确的急诊诊断处理可降低患者脑功能损害程度,赢得康复时间。
卒中发生突然,由于大脑里面的血管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卒中分两型,大约87%的卒中为缺血性卒中,其余则为出血性卒中。发生缺血性卒中时,一般症状较平缓,绝大多数病人意识清楚,表现为半身瘫痪、言语困难、肢体麻木等。出血性卒中俗称脑出血或脑溢血,发病较急,多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半身瘫痪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死亡。
●“小中风”并不是小问题
需要提醒的是,约有1/3的卒中患者发病前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叫“小中风”,为输送到脑部的血液和氧气暂时中断。通常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超过24小时。 “小中风”并不是小问题,它是个强有力的先兆,如不积极预防,真正的卒中将会在短期内发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刘鸣教授呼吁人们,学会识别和重视卒中的预警征兆对于及时得到救治十分重要。卒中的预警信号有:颜面、手臂或腿部的突然麻木或无力,特别是仅发生于身体一侧时;突然出现言语或理解障碍;突然出现单眼或双眼视物障碍;突然出现行走困难、眩晕或平衡困难;突然出现不明原因严重头痛。
一旦发觉这些严重症状时需及时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
●控制危险因素
加强二级预防
卒中的复发率以平均每年7.6%的速度在递增,如何避免卒中复发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二级预防是指防止卒中再次复发所采取的措施,这是临床医生重要的治疗目标之一。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目标人群是既往有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的患者。既往有脑血管病病史的患者是最高危的人群,也是二级预防的重点目标。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全面治疗包括:明确脑血管病患者,并进行治疗、康复,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减少有创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总体生存率。何时应开始二级预防,如何制定治疗方案,如何选择药物,这些问题在《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都有明确阐述。
卒中二级预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危险因素的认识和控制。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的和不可干预的。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家族史;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少动、肥胖、脂代谢异常、吸烟和高血压。我们必须努力降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调脂、控制血糖、戒烟、减肥、戒酒、合理饮食、适当活动等都是患者需要采取的预防措施。所有卒中患者都应该管好自身的血压、血糖和血脂,这些都是卒中再发的可控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应该把血压控制到不超过140/90mmHg,理想值应低于130/80 mm Hg。胆固醇高的患者除了改善生活方式还要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糖尿病患者则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更严格地控制血压和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导致卒中发生的罪魁祸首。
●分层治疗
针对复发风险不同的病人
临床上,降压药、他汀类降脂药和抗血小板药是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前二者是针对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而抗血小板药则是直接针对血栓形成的过程,抗血小板治疗历来是卒中二级预防的重中之重,如何针对不同的卒中患者给予最有效、最合理的抗血小板药物,是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介绍 了“分层治疗”的基本原则,即按卒中复发危险高低将病人分层,以此为病人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针对不同复发风险的患者应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风险,采用健康教育、改变运动方式、施加医学外力等手段层层推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