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热病又称(土拉菌病Tularaemia)或鹿蝇热,是一种由扁虱或苍蝇传播的啮齿动物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疡,眼结膜充血、溃疡,呼吸道和消化道炎症及毒血症等。土拉菌可以被用作生物战中的致病病菌,感染者会出现高烧,浑身疼痛、腺体肿大和咽食困难等症状。利用抗生素可以很容易治疗这种疾病
兔热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土拉菌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菌体大小为0.3~0.5µmX0.2µm,培养物涂片,菌体呈小球形;动物组织涂片,菌体呈球杆状。从脏器或菌落制备的涂片做革兰氏染色,可以看到大量的黏液连成一片呈薄细网状复红色,菌体为玫瑰色,此点为本菌形态学的重要特征。本菌对低温具有特殊的耐受力,在0℃以下的水中可存活9个月,在20~25℃水中可存活1~2个月,而且毒力不发生改变。对热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较弱。
土拉菌的储存宿主主要是家兔和野兔(A型)以及啃齿动物(B型)。 A型主要经蜱和吸血昆虫传播,而被啮齿动物污染的地表水是B型的重要传染来源。家禽也可能作为本菌的储存宿主。在有本病存在的地区,绵羊比较容易被感染,主要经蜱和其他吸血昆虫叮咬传播。犬极少有感染的报道,但猫对土拉热菌病易感,经吸血昆虫叮咬、捕食兔或啮齿动物而被感染,甚至被已感染猫咬伤等途径均可感染。人因接触野生动物或病畜而感染。本病出现季节性发病高峰往往与媒介昆虫的活动有关,但秋冬季也可发生水源感染。
兔热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0日,平均3~5日。大多急剧起病,突然出现寒战,继以高热,体温达39~40℃,伴剧烈心痛,乏力,肌肉疼痛和盗汗。热程可持续1~2周,甚至迁延数月。
(一)溃疡腺型:最多见,约占75~80%,主要特点是皮肤溃疡和痛性淋巴结肿大。与兔有关的患者皮损多在手指和手掌。蜱媒传播的患者皮损多在下肢与会阴。
(二)腺型:仅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而未见皮肤病损,约占5~10%。腺肿以腋下或腹股沟多见,可大如鸡卵,开始疼痛明显,以后逐渐减轻。多在1~2月内消肿,也有于3~4周时化脓而破溃,排出乳白色脓液,无臭,脓汁外溢可达数日不愈。
(三)胃肠型:主要表现为腹部阵发性钝痛,伴恶心、呕吐、颈、咽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偶致腹膜炎。
(四)肺型:出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咳嗽、气促、咳痰及胸骨后钝痛,重者伴有严重毒血症状。
(五)伤寒型:约占5~15%,起病急,剧烈头痛,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热程1~2周,大汗,肌肉及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常有触痛。偶有瘀点、斑丘疹和脓疱疹。 (六)眼腺型:少见,表现为眼结合膜充血、发痒、流泪、畏光、疼痛、眼睑严重水肿、角膜溃疡及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七)咽腺型:病原菌经口侵入,可致扁桃体及周围组织水肿发炎,并有小溃疡形成,偶见灰白色坏死膜,患者咽痛不明显,但可致颈、颌下淋巴结肿大和压痛。
诊断
本病确诊需依靠微生物学检查。由于本菌可感染人,因此,采样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临床病猫的口腔分泌物和渗出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