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 >疾病库 >其它 >急诊科 >正文

损伤性休克的病因症状诊断预防治疗

2009-09-01 15:57:23      来源:中国娱乐资讯网

  严重创伤特别是在伴有一定量出血时常引起休克,称为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损伤性休克多见于一些遭受严重损伤的病人,如骨折,挤压伤、大手术等。血浆或全血丧失至体外,加上损伤部位的出血、水肿和渗出到组织间隙的液体不能参与循环,可使循环血量大减,至于受伤组织逐渐坏死或分解,产生具有血管抑制作用的蛋白分解产物,如组织胺,蛋白酶等,引起微血管扩张和管壁通透性增加,也使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组织更加缺血。

损伤性休克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创伤可以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其基本变化是存在体液分布不均。周围血管可以扩张,心排出功能可以正常,甚至会有代偿性增高,而组织灌注压是不足的。   创伤性休克可以伴有因失血和失液造成的低容量性休克。其中包括化学介质、损伤因子、氧自由基、毒性物质的作用,以及神经内分泌的变化,使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强,造成渗出。是为血管损伤渗出引起的低容量性休克,故应该属于血管源性休克。虽然是低容量性休克,但却与失血引起的低容量性休克有所不同。创伤性休克伴有大量的体液丢失,并在血管外间隙有大量的体液被隔离开,更多地激活炎性介质,并且会发展成为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微循环障碍(缺血、淤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重要的生命器官因缺氧而发生功能和代谢障碍,是各型休克的共同规律。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期,即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凝血期(详细请见失血性休克)。   从微循环的淤血期发展为微循环凝血期是休克恶化的表现。其特点是:在微循环淤血的基础上,于微循环内(特别是毛细血管静脉端、微静脉、小静脉)有纤维蛋白性血栓形成,并常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出血;组织细胞因严重缺氧而发生变性坏死。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与休克的联系极为密切,那么休克如何引起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呢?

  1.应激反应使血液凝固性升高。致休克的动因(如创伤、烧伤、出血等)和休克本身都是一种强烈的剌激,可引起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活动加强,使血液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加,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能力加强,为凝血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2.凝血因子的释放和激活。有的致休克动因(如创伤、烧伤等)本身就能使凝血因子释放和激活。例如,受损伤的组织可释放出大量的组织凝血活素,起动外源性凝血过程;大面积烧伤使大量红细胞破坏,红细胞膜内的磷脂和红细胞破坏释出的ADP,促进凝血过程。

  3.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局部组织胺、激肽、乳酸等增多。这些物质一方面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淤血,通透性升高,血流缓慢,血液浓缩红细胞粘滞性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另一方面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元,激活凝血因子Ⅻ和使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4.缺氧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降低,不能及时清除凝血酶元酶、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结果在上述因素作用下,而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应当指出,在不同类型的休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形成的早晚可不相同。例如,在烧伤性和创伤性休克时,由于有大量的组织破坏,感染中毒性休克时,由于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的直接损伤,因而都可较早地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而在失血性休克等,则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较晚。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
本类药物国内已有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丙咪嗪(imipramine)、多塞平(doxepine)等,主要用以对抗情绪低落,忧郁消极及解除抑制。抗忧郁药主要作用于间脑(特别是下...
2009-09-01 16:04:47
小儿奎宁中毒(quinine poisoning)多因用量过大或特异质引起,静脉注射过快或药液浓度过度可致休克。孕妇应用大剂量奎宁,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或新生儿中毒,复方奎宁...
2009-09-01 14:30:33
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是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的无色气体,低浓度接触仅有呼吸道及眼的局部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全身作用较明显,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窒息症状,硫化氢...
2009-09-01 14:27:39
真菌广泛分布于生活环境中,种类极多,长久以来人们就利用真菌酿造食品,工业,农业、饮食、卫生等部门也利用真菌进行生产,加工,或治疗疾病,造福于人类,但是也有很多种真菌...
2009-09-01 18:07:12
可拉明(coramine),山梗菜碱(lobeline)在儿科应用较广,可因剂量过大或连续多次注射较大剂量而引起中毒。半边莲,山梗菜及其种子都含有山梗菜碱,内服过量亦可导致中毒。...
2009-09-01 14: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