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精神活性物质(简称物质)相关的精神障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物质依赖障碍和物质滥用),另一类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障碍,包括:精神活性物质中毒,精神活性物质戒断反应,精神活性物质所致谵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持久性痴呆,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持久性遗忘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心境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焦虑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性功能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睡眠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因学】
引起药瘾的因素不是单一的,与药物的可获得性,遗传素质和人格的易感性以及社会文化因素有关。
部分药瘾者,特别是青年人,在服药前有某种程度的性格、品德障碍,如学习成绩差、逃学或违纪。有些家庭中有精神病或人格障碍者,或童年有不愉快经历。
社会文化对药瘾的发生有影响。社会对瘾药的应用呈宽容态度,药瘾容易泛滥,如大麻广泛流行于北美。群体内的社会压力也有影响,如亲密伙伴间的压力。
医护和药剂人员晚获得药物,可成为好发阶层。
【发病机理】
药物依赖形成的机制:①代谢耐药性和细胞耐药性。代谢耐药性是指因药代谢过程加快,在组织内浓度降低、作用减弱、有效时间缩短而言。细胞耐药性是指因神经细胞有了某种适应性的改变而引起,使神经细胞只有血液中含有高浓度药物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工作。这种细胞适应性改变的机制尚不清楚。②受体学说,脑内发现了对吗啡类药物有特殊亲和力的吗啡受体以及内源性吗啡受体激动剂。因此推测药物依赖性的迅速形成可能与外源性吗啡与吗啡受体的特殊亲和力有关,后者被阻断后,造成耐药性的急剧增高。③戒断综合征的废用性增敏假说。吗啡受体长期被吗啡阻断后出现耐药性增高的同时,也可由于瘾药阻断了受体,出现废用性增敏,以致在停药过程中出现戒断综合征。④生物胺学说。研究资料证明单胺类神经递质参与镇痛和成瘾机制。注射吗啡后脑内5-HT的更新率随着耐药性的出现而增高。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药物依赖的诊断标准
1.有长期或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历史。
2.对精神活性物质有强烈的渴求及耐受性,故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二:①不能摆脱使用这种物质的欲望;②对觅取这种物质的意志明显增强;③为使用这种物质而经常放弃其他活动或爱好;④明知这种物质有害,但仍继续使用,或为自己诡辩,或想不用或少用,但做不到或反复失败;⑤使用时体验到快感;⑥对这种物质耐受性增大;⑦停用后出现戒断综合征。
戒断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
2.在停用或少用有依赖的精神活性物质后,至少出现下列精神症状之三:①情绪改变;如焦虑、抑郁、烦躁、易激惹等;②意识障碍;③失眠;④疲乏、倦睡;⑤运动性兴奋或抑制;⑥注意力不集中;⑦记忆减退;⑧判断力减退;⑨幻觉或错觉;⑩妄想;⑾人格改变。
3.伴有以下躯体症状或体征至少二项:①恶心呕吐;②肌肉或身上各处疼痛;③瞳孔改变;④流鼻涕或淌眼泪或打哈欠;⑤腹痛、腹泻;⑥燥热感或体温升高;⑦严重不适;⑧抽搐。
4.症状的性质与严重程度随精神活性物质的种类与剂量而定,再次足量使用,可停戒断综合征迅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