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鼻炎(acute rhinitis)是鼻腔粘膜的急性炎性疾病,也就是平时称的“伤风”、“感冒”反复鼻炎急性发作也就是经常感冒后会引起慢性鼻炎。所以预防和治疗慢性鼻炎必须注意经常预防感冒
急性鼻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致病微生物主要为病毒,各种呼吸道病毒均可引起本病,而以鼻病毒(rhinoviruses)和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为主。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鼻粘膜的防卸功能遭到破坏时,即可引起病毒侵入机体、生长繁殖而发病。同时存在于病人鼻部和咽部的致病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菌、流行性感冒杆菌及其它细菌等)也乘机活跃繁殖,形成继发感染。
常见的诱因有全身因素,如受凉、过劳、营养不良、烟酒过度、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及全身慢性疾病(心、肝、肾疾病)等均可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过程,造成血管痉挛、组织缺氧、鼻粘膜温度降低、免疫功能下降等,使呼吸道粘膜,特别是鼻腔粘膜的抵抗力下降。体质因素亦有一定关系。局部因素主要由于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鼻息肉等,致鼻腔通气受限,影响鼻腔生理功能。邻近的病灶性疾病,对急性鼻炎的发生有诱发作用。
急性鼻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初期(前驱期):约1~2天,多表现为一般性的全身酸困,鼻及鼻咽部发干灼热,鼻粘膜充血、干燥。诊断和鉴别急性鼻炎应与某些传染病的前躯症状,如流感、麻疹、猩约热、流行性出血热等鉴别,因这些病的开始,常先有急性鼻炎的症状出现,有“急性传染性鼻炎”之称,应予以注意。亦须与变应性鼻炎作鉴别。在急性鼻炎时,切忌用力擤鼻,以免炎症扩展引起中耳炎或鼻窦炎。
(二)急性期(湿期):约2-7天,渐有鼻塞,鼻分泌物增多,喷嚏和鼻腔发痒,说话呈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鼻粘膜明显充血肿胀,鼻腔内充满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可转为脓样。全身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胀、头痛等。
(三)末期(恢复期):鼻塞逐渐减轻,脓涕也减少,若不发生并发症,则数日后可自愈。并发症炎症亦可向下蔓延,发生咽喉、气管和肺的炎症。
急性鼻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下鼻甲肿大,鼻腔狭窄,总鼻道鼻底可见分泌物,早期浆液性,后转为粘液性,合并感染者为粘液脓性。
急性鼻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流感传染性强,短期内在同一地区有大量人群发病。全身症状重,如高热,寒战,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
2.变应性鼻炎 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局部症状为发作性。鼻粘膜苍白,水肿,鼻涕如清水样。鼻腔分泌物细胞学检查,皮肤试验,激发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测定等有助于鉴别。
3.血管运动性鼻炎 症状与变应性鼻炎相似,发作突然,消退迅速。有明显的诱发因素。
4.急性传染病 许多呼吸道急性传染病的早期可出现类似急性鼻炎的症状,如麻疹, 猩红热,百日咳等,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对病程的严密观察可鉴别之。
急性鼻炎应该如何预防?
1.增强机体抵抗力。经常锻炼身体,提倡冷水洗脸或冷水浴、日光浴。注意劳逸适度,饮食调和。由于致病病毒的血清型别极多,各抗原间无交叉反应,故目前无理想的疫苗可供预防接种。
2.避免传染。"感冒"流行期间应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尽量不出入公共场所,注意居室通风。板蓝根等中药有某些预防作用,可煎服。
急性鼻炎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急性鼻炎是一种鼻粘膜急性炎症。当人体由于各种原因而致抵抗力降低或鼻粘膜功能受损时,病毒便侵入人体,并生长繁殖,以至发病。同时,原存于鼻部和咽喉部的病菌也会乘机繁殖、活跃,形成继发感染。如果这时未能得到及时和较好的治疗,感染将继续蔓延而引起鼻窦炎、中耳炎、咽炎、喉炎、气管炎、肺炎,并可引起风湿热、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病。 所以在治疗急性鼻炎的同时,应十分注意是否有并发病的出现。凡表现高热不退、咽痛、咳嗽、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关节疼痛、腰痛、尿频,或眼睑浮肿等,均应作进一步的全面检查,尽早确诊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免延误治疗。 怎样才能避免并发病的发生呢?首先应对急性鼻炎进行有效的治疗,如及早使用抗感冒药,以及早消除炎症,防止并发病的发生;其次,要遵照医生的嘱咐,积极进行其它药物治疗;再次应很好地休息,大量饮水,以减轻疾病对人体的损害并增加病菌的排泄,这一点尤以高热时更为重要。另外,还应吃一些清淡的饮食,以保持大便的通畅。当发现病症加重,检查白细胞明显增加时应使用抗生素控制病情的继续发展,一般常可减少并发病的发生。
急性鼻炎应该如何治疗?
(一)全身治疗:卧床休息,宜多喝水,有便秘者可给予缓泻剂。患者应予以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内服解热发汗药,如复方阿斯匹林,1~2片,每日3次;阿斯匹林,0.3~0.5,每日3次,或克感敏,1~2片,每日3次。中药以疏风解表祛邪为主,如桑菊感冒片和银翘解毒片等。合并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时,就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二)局部治疗
1.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每日3次,以利通气引流。滴鼻法:
①仰卧法:仰卧,头悬垂于床缘外,或肩下垫枕,头后仰卧,鼻前孔向上,每侧鼻腔内滴药3~5滴。
②坐位法:坐位,头靠椅背并尽量后仰,然后滴药。
③侧卧法:向患侧侧卧,头向下垂,滴药。
2.针刺迎香、鼻通穴,或做穴位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