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性骨关节病是指直接或间接接触松毛虫活体,尸体或虫毛引起的骨关节病变,是全身疾病中的一部分。本病在我国南方省份如福建,广东,湖北,湖南,浙江林区均有流行。多在夏秋两季,四月至八月松毛虫盛发时,呈地区性暴发流行。据调查在我国已发现约40种松毛虫,危害较大及分布较广的有6种:赤松毛虫,油松毛虫,落叶松毛虫,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思芽松毛虫。其中以马尾松毛虫分布最广,危害也最大。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是指直接或间接接触松毛虫活体,尸体或虫毛引起的骨关节病变,是全身疾病中的一部分。
松毛虫一般有6个龄期。第1~2期的松毛虫还未长毒毛,第3~4期的毒毛尚不发达,5~6期的松毛虫毒毛及毒腺细胞很发达,是致病的时期。该期的松毛虫的胸节有发达的中空毒毛,每根毒毛的毛窝均有毒腺细胞,分泌毒液进入毒毛管腔。松毛虫成虫时,毒毛立于虫壳外,故虫茧也具有高度的致病性。即便死虫跌落地面或水中,也极易致病。
松毛虫盛发季节,如在虫区砍柴、割草或在污染的水田中割稻等劳动中,接触了松毛虫活体,尸体,毒毛或污染的衣物,柴草,水等均可发病。已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研究所证实,故命名为松毛虫病。松毛虫的毒毛及毒腺细胞分泌的毒素与皮肤接触后进入人体内,可引起过敏类免疫性炎症反应,主要侵犯皮肤及骨关节,有时眼、耳廓也可受累。
发病的机理尚未明确。有学者认为是毒毛刺入人体的皮肤后,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毒血症所致,但动物实验未能证实。又由于在发病的早期用抗过敏药物可迅速控制病情,故有些学者推论发病的机制为变态反应,但也未能得到有力的证实。又有学者认为是感染所致,因在病变关节或皮肤硬结的病变中抽出脓性的液体,曾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病理表现符合低毒性感染,但多数的局部抽出的液体培养为阴性。以上各种的看法,均未能提出本病明确的发病机理,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症状表现:
1、本病患者多在有接触史后两天内夜间突然发病,也可延至15~30天发病。该病以全身症状轻,局部表现重为其特点。可无或较轻的全身症状,时有畏寒,食欲不佳,头晕头痛,全身乏力或伴有38°以下的体温,偶尔可至39°,一般2~3日后好转或消退。区域性淋巴结可肿大,半个月左右逐渐消退,多不破溃。
2、局部症状表现在身体暴露部位,常见为手、腕、足、踝等处。骨关节受累后,急性期出现关节的肿大,局部红,疼痛,皮温高及功能障碍。疼痛剧烈,呈持续性刺疼及阵发性加剧,夜间更重,难以入睡。红肿可以反复发作,以单关节发病为多见,但约有三分之一侵犯多关节。也可表现一个关节的症状消退后,另一个关节又发病。多数患者患处出现直径1~2cm的红晕,中心可及疼痛的结节肿物,部分病例肿胀的结节可有波动感,穿刺可及粘稠血性分泌物,培养无细菌生长。若病变呈慢性,可逐渐强直,少数病人可出现难愈的窦道及瘘管,甚至并发化脓性关节炎。
3、当骨关节受累发病时,也可伴有皮肤受侵犯的各种皮肤表现,如斑丘疹,风团疹,水泡及脓泡,皮下结节,皮下血肿,红肿块等。经治疗后,常在一周内退疹痊愈,少数可至数月形成慢性皮炎。也可有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耳廓炎等。有时伴有剧痛性软组织肿块。逐渐增大,高峰期为15~30天,随后软化,病程约为1~3个月。
4、松毛虫性骨关节病,发病率高,危害大,常遗留功能障碍,甚至不同程度的残疾,有的病程可长达1~2年。
以上各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可单个出现,也可两种或多种在同一个病人的身体上存在,但较多见的还是骨关节炎,占30%~90%。
二、诊断:
1.有接触松毛虫及其污染物史,多在接触后数小时至数天后发病。
2.手、足、腕、踝等暴露部位容易发病。
3.皮炎与一般炎症不同,皮肤搔痒、皮肤血疹、水皰及皮下血皰。发病快,皮肤红肿明显,针刺样跳痛,持续性,有时阵发性加剧,夜间及午后疼痛剧烈。
4.皮炎之同时或继皮炎之后,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发亮、紫红色。关节疼痛剧烈,尤以关节活动时明显,关节功能障碍。皮下肿块内有血性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可并发耳廓炎及眼炎。
5.可有血的细胞、嗜酸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心电图示心肌损害等。
6.X线表现:需在病后12天才出现骨关节改变。急性期改变主要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和关节损害。慢性期改变主要是骨质增生、硬化和关节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