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性头痛是较少见的一侧眼眶周围发作性剧烈头痛,有反复密集发作的特点。
丛集性头痛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该头痛又称为组织胺性头痛,而组织胺与过敏反应有重要关系。这种过敏反应为I型变态反应,花粉、霉菌、虾、鱼及蜂毒等作为抗原刺激浆细胞产生IgE抗体,此抗体与靶组织中肥大细胞或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当再次接触这些抗原,即可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织胺,这些介质使靶细胞的平滑肌痉挛,微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和组织水肿,腺体分泌增加,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
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认为本病可能与下丘脑功能障碍有关。
丛集性头痛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本病多见于青年(20~40岁),男性为女性的4~5倍,一般无家族史。疼痛多见于一侧眼眶或(及)额颞部,一般无前兆,可从鼻旁烧灼感或眼球后压迫感开始,可伴同侧眼结膜充血、流泪、眼睑水肿或鼻塞、流涕等,有时出现瞳孔缩小、头痛侧眼睑下垂、脸红、颊肿等症状。在丛集发作(数周至数月)期内一次接一次成串发作,表现短暂得极剧烈单侧持续的非搏动性头痛,且始终为单侧头痛,病人坐立不安或前俯后仰地摇动,部分病患用拳击头部以缓解疼痛。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2小时,会自行缓解。几乎每日同一时间(常在晚上)发作, 从睡眠中痛醒。许多病人常在每年春季和(或)秋季发作一两次,发作期病人间歇期数月到数年,其间症状完全缓解。约10%的病人有慢性症状。
丛集性头痛应该做哪些检查?
1.颅脑CI或MRI排除颅内、外其他引起头痛的器质性疾病。功能MRI显示发作期同侧下丘脑灰质激活。
2.做组织胺试验可诱发典型疼痛即可诊断。
丛集性头痛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与偏头痛鉴别
丛集性偏头痛发作与典型偏头痛容易鉴别,但是,与非典型性偏头痛(如普通型偏头痛、面部偏头痛等)常不易鉴别。普通型偏头痛发作时,有部分患者有视觉障碍或其它血管痉挛的表现。头痛常是普遍性而不限于一侧,也没有连续和密集发作的特点。面部偏头痛,有些患者头痛的部位虽然也在面部或与丛集性头痛的部位一样,但疼痛一般较轻而持续时间较长。当然,有关组织胺的检查可以帮助进一步诊断。
(二)与血管性头痛鉴别
丛集性头痛发病机制是患者头痛时头颅外动脉扩张现象,因此传统上列为血管性偏头痛特殊类型。但本头痛与内分泌紊乱无明显关系,更年期发作不见减少,发作时血浆中5-羟色胺并不减少,而组织胺升高,由于颈部血管对组织胺超过敏反应所致。紧张、饮酒、服用硝酸甘油可以激发,亦有人认为缺氧也可以诱发。
丛集性头痛应该如何预防?
避免诱因使本病复发,患者应注意饮食,禁酒,保持心境平和。
丛集性头痛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发作时多伴有患侧鼻塞、流涕、流泪、结膜充血。
丛集性头痛应该如何治疗?
头痛发作时用镇痛安定类药物效果不佳,吸氧(100%氧气8~10L/mim, 10~15min);舒马普坦或二氢麦角胺可迅速缓解头痛;泼尼松40~60mg/d,口服 1周,典型可见戏剧性改善,疼痛可在数小时内,多可在2d内消退,第2周逐渐减量停药。
发作期预防复发:美西麦角2~8mg口服, 1次/d;钙离子拮抗剂(异博定缓释型)。
预防夜间发作:睡前用麦角胺直肠栓剂&二氢麦角胺皮下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