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 >疾病库 >内科 >心血管内科 >正文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症状诊断预防治疗

2009-08-12 15:01:07      来源:中国娱乐资讯网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病的基础上,原无心脏病者也可发生,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其次为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及病毒。主要表现为低中度发热、进行性贫血,乏力、盗汗、肝脾肿大,杵状指(趾),可出现血管栓塞现象,青壮年患者较多,草绿色链球菌是该病的最主要致病菌,但近年来已明显减少,各种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及革蓝氏阴性菌已成为主要致病菌。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病因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发生于风湿性心瓣膜病,如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与二叶主动脉瓣等器质性心脏病。个别亦有发生于原无心脏病的基础上,本病病原多为条件性致病菌,如草绿色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产硷杆菌和肠球菌等。少数为霉菌感染,其中以念珠菌为多。感染途径: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常与口腔手术有关,肠球菌常发生于泌尿道手术或流产分娩后,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霉菌感染常发生于心内手术后。    

    二、发病机理    

    口腔局部手术、流产、分娩或泌尿道手术,心脏手术或呼吸道感染,细菌均可进入血流,由于机体防御机制,多不产生危害。但当细菌附着在已有病损的心瓣膜或心内膜时,则局部有血小板,纤维蛋白的沉积,包绕细菌,形成赘生物,吞噬细胞对细菌难以发挥吞噬作用,当赘生物破裂、脱落、细菌多次释放入血流,形成反复慢性菌血症过程。    

    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多发生于血流冲击或局部产生涡流的部位,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心房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心室面,室间隔缺损的右心室面动脉导管未闭的肺动脉内膜面等。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系慢性病程,赘生物上的细菌难以消灭,能长期生存,由于细菌毒力低,较少发生迁移性感染。    

    三、病理    

    基本病理变化有病损的心瓣膜或心内膜上有赘生物形成,赘生物由纤维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聚集而成,细菌隐藏于其中,该处缺乏毛细血管,较少吞噬细胞浸润,因而药物难以达到深部,且细菌难以被吞噬,此为细菌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赘生物所附着的瓣膜有炎性反应及灶性坏死,其周边有淋巴细胞,纤维细胞及巨细胞浸润。坏死细胞周围有新生毛细血管,结缔组织及肉芽组织,当炎症消退,赘生物纤维化,表面为内皮细胞所覆盖,经治疗痊愈的病例,三个月才能完全愈合,未治愈的病例,愈合与炎症反应交叉存在。赘生物大而易碎,脱落可致脏器及周围动脉栓塞,如肾、脑、脾、肠系膜及四肢等,先心病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多并发肺栓塞,局部细菌滋长可使瓣叶产生溃疡或穿孔,腱索及乳头肌断裂及细菌性动脉瘤。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血管球沉积,可发生肾血管球性肾炎,由于免疫反应引起小动脉内膜增生,阻塞及小血管周围炎,表现为皮肤及粘膜的淤点,发生于手指、足趾末端的掌面,稍高于皮面,有压痛,5-15mm大小,称奥氏(Osler)结节,后掌及足趾有数毫米大小的紫红色斑点,称为Janeway氏结节。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
慢性心功能不全也被称为心力衰竭, 是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损害了心室的充盈或射血能力而导致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征,常由于感染、过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钠盐摄入...
2009-08-12 13:44:38
梅毒性心血管病(syphilitic cardiovascutar disease)是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心血管病,包括梅毒性主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瘤,冠状动脉口狭...
2009-08-12 13:50:13
永存动脉干是指由于球嵴与球间隔发育缺陷,未能将原始动脉干分隔成主动脉和肺动脉,而留下共同的动脉干。因此左,右心室均向一根共同的动脉干射血,动脉干的半月瓣骑跨于高位...
2009-08-12 15:02:37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 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 可兼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表现,其症状多种多样, 时好时坏, 常见有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
2009-08-12 14:46:41
雷诺(Raynaud)综合征是指肢端动脉阵发性痉挛,常于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等因素影响下发病,表现为肢端皮肤颜色间歇性苍白、紫绀和潮红的改变,一般以上肢较重,偶见于下肢。 ...
2009-08-12 13: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