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筱丽
传世名著《世说新语》遇见“世界非遗”昆曲、取材于无锡古典爱情故事的首部小剧场锡剧、“竹林七贤”代表人物嵇康在越剧中“逆天改命”……“2023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热烈的不只是台上的演出,还有幕后的剧本创作。在今年的展演中,可以看到多部原创剧本集体登场,带领观众访古问今。秉持包容不拘的选剧品格,“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不仅仅是展演的平台,同样是戏剧文学相辉的舞台,青年戏曲人从中崭露头角,更多编剧也因此“被看见”。
什么样的小剧场,让梅花奖演员“爱演也怕演”
“这个中国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雪夜,在昆曲的舞台上伸了个懒腰,活了过来。”编剧罗周这样形容昆曲《世说新语》中的“访戴”一折,王徽之雪夜访戴逵,未至而返,名士潇洒自适的心性让她在创作过程中屡次动容,泪流满面。昆曲素来以明清传奇为依托,《世说新语》系列将魏晋这一极具魅力的时代搬上了舞台,填补了昆曲舞台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前晚,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出品的《世说新语》之“索衣”“访戴”在长江剧场·红匣子上演,演出结束,众多戏迷守住剧场后台出口,围堵“访戴”主演施夏明要签名。鲜在昆曲舞台上见到的叙事题材不仅让观众惊艳,也让演员跳出了舒适区,连梅花奖演员施夏明也感慨——“‘访戴’是我最爱演也最怕演的一出戏,它身段程式的丰富性,在我排演过的戏中是前所未有的。”演员丰富的身段、翻飞的斗篷,亦歌亦舞的舞台上点点雪花飞扬出一整个诗意空间。
小剧场,贵在创新与不重复。大戏小演、老戏新演早已无法满足创作欲旺盛的编剧们。接到无锡市锡剧院的创作邀约,青年编剧俞思含与院方首先敲定的,就是要为剧种的首部小剧场作品量身打造一部剧本,“用锡剧的形式,书写这座城市的古典爱情故事,是一次别样的体验,也彰显了江南的地域文化特色”。她对记者表示,锡剧《红豆》应运而生,昭明太子与女尼慧如纯粹的爱情故事难得地走上舞台。年轻的编剧将钟爱的浪漫电影桥段化进剧中,便有了作品开头,萧统与慧如在月明之夜,不再隐藏相思之苦,向对方奔跑而去的动人场面。
在实验的阵地,青年编剧边尝试边创作
“我是从小剧场成长起来的演员!”《红豆》已经是俞思含带进“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的第四部作品,三部原创、一部经典改编,高产出的背后是她作为编剧的积累与进步。这两年,她也逐渐开始尝试大剧场作品,在她看来,正是在小剧场创作中锻炼起来的剧本构作能力给她提供了底气。“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要把戏剧性展开,小剧场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墨要更凝练,视角要够独特,文本与剧种要更贴合。”
无独有偶,编剧张燕有着类似感受。昨晚,越剧《假如我不是嵇康》首演,张燕在剧中给予嵇康三次“从头再来”的机会,选择了长乐亭主、钟会、吕安三个对嵇康而言至关重要的对手人物,借纯虚构的“广陵仙子”形象穿针引线。假定性的手法将嵇康的不同人生阶段流畅地串联在一起,观众也得以快速地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思考关于知识分子的性格命运和人生价值的问题。
《假如我不是嵇康》的叙事手段不仅对观众来说充满新鲜感,对于编剧同样是一次试水。“边建构、边破解、边想象,”这是张燕的第一部戏曲小剧场,“没有了大剧场审美习惯的限制,创作者可以用上十八般武艺,放开手脚地构思。”她对记者说:“小剧场就像是一个小孩,可以在尝试中犯一些小错误,也可以像孙悟空一样上天入地。”创作过戏曲、话剧、音乐剧、滑稽戏多种门类的舞台艺术,张燕感慨戏曲自带的深厚养分能够极大地滋养创作者,从中式美学的人物塑造,到唱词中的韵律感,无不让她受益匪浅,“小剧场是实验的阵地,希望这部作品是我小剧场戏曲之旅的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