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
光明日报记者 李蕾
中国国际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陶源34岁,年纪不大,工作时间不长,却已获得了丰硕成果——她拍摄的《脑瘫画家的天使翼》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中国纪录片短片十优作品;《珠峰寻芯记》获中国国际科教影视制作人年会“中国龙奖”特等奖;《记疫经年》是第27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短片好作品;《ICU的故事》获得第三届女记者短视频大赛一等奖;《最后的溜索出山路》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对外传播类大奖;《中国青年“佛”了?》获得第23届亚洲电视大奖最佳新闻报道奖。她个人还获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十佳编辑”等称号……
面对荣誉,陶源很淡然。在她眼里,自己这两年最值得拿出来言说的成绩是2022年4月,她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专家赴珠穆朗玛峰,参与“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报道任务。她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连续报道一个多月后,随科考队员攀赴海拔6500米处钻取冰芯,在极高海拔地区拍摄生活了10天。
6500米对专业登山队员也许不算太难,但对于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人来说却是身体能承受的极限。了解陶源的人都知道,她最讨厌爬山,甚至还发过一条“发誓这辈子再也不爬山”的朋友圈。但面对“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报道任务,她食言了。“为了研究气候环境变化,我们拍摄的这些科研工作者喝雪水、睡冰面是常事,日复一日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守。和他们的付出相比,我的这点儿小辛苦根本不值一提。”陶源说。
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急难险阻不断挑战着陶源的心理和身体极限:零下20摄氏度、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45%,本就举步维艰,还要面对致命的冰裂隙、能把帐篷掀翻的大风,有时甚至要冒着掉进冰湖的风险,以冰镐在冰塔林上凿出一个个“小坑”为落脚点缓慢爬行。陶源回忆:“爬山的过程中,我什么也不想,只专注于脚下,不断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相信目的地总会到达。”靠着这种纯粹而执着的精神支撑,她不仅登上了海拔6500米的目的地,还拍摄制作了专题片《珠峰寻芯记》。该片以恢宏大气的叙事手法记录了科考队钻取冰芯的过程,向观众揭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真相——全球变暖下的冰川,正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甚至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作为普通人,一辈子能干成这一件事,值了。珠峰就是我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回想起那段经历,陶源至今仍激动不已。其实,陶源的“浓墨重彩”并不止于此。2020年2月她赴武汉一线,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工作。在物资紧缺、病毒肆虐的情况下,她连续工作两个多月,深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拍摄《ICU的故事》系列新闻专题片,制作新闻纪录片《生死之间》。她还关注武汉疫情防控中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等工作,其中《滞留武汉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报道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关注,切实改善了武汉滞留民工的处境。在建党100周年、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以及九寨沟地震等重大或突发事件中,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和拍摄的作品。
在别人看来,如此东奔西走、冲锋在一线,肯定特别辛苦。陶源却幸福感满满,因为这点苦中蕴藏着太多快乐。“我有机会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看到壮美的山川河流、冒着烟火气的都市乡村,更看到了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默默坚守奉献的可爱的人们。我不仅自己陶醉其中,还想将所见所想用镜头记录下来,与观众交流。看到屏幕上那一条条评论弹幕,我感觉自己的心和观众的心连在了一起。我的作品就像一束光,折射出千千万万颗心灵的光芒,让人温暖有力量。”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03日 03版)